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为每一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更加适宜、更有质量的康复教育
厦门特教“心欣经验”获全国推广
本报记者 何无痕
2025年8月,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融合教育推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国家级活动在山东青岛举行。在这场汇聚了全国顶尖专家与一线实践者的会议上,来自厦门市心欣幼儿园的实践成果备受瞩目。该园在辅助沟通领域的应用研究,获得了会议特邀授课专家、华东师范大学苏雪云教授的高度认可与推荐,陈瑞林与周爱珠两位教师受邀在会上作了专题分享。
这一殊荣并非偶然。近年来,从第十一届海峡论坛到2023年的全国特殊教育医教协同研讨会,心欣幼儿园的康复教师屡次在国家级平台上分享“心欣经验”。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长期的赋能、支持与资源整合,是厦门市在学前特殊教育领域持续投入和系统性建设的成果,最终凝聚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厦门经验”,致力于为每一名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更加适宜、更有质量的康复教育。
用爱守护:
从“小蜗牛”到“社牛”的成长之路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站在面前流利念着童谣的女孩思羽(化名),有一个可爱的昵称叫“小蜗牛”。两年前,她却是一个安静、内向,不善表达,甚至上下楼梯都感到害怕的孩子。
2023年,思羽经过检查被医生判定为轻度孤独症。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父亲带着她来到了厦门市心欣幼儿园进行测评,并决定留下接受康复训练。“在集体课中,我们鼓励思羽与其他孩子多接触,在个训课中链接言语治疗师一起介入干预,并且每学期都与家长一起探讨制定和执行为她量身定制的个别化训练计划和康复教育方案,期末再对她进行评估和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教育训练方案。”班主任林玉宝向记者介绍道。
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们用无限的耐心、匠心和慧心,等着这只“小蜗牛”慢慢地前行。最初,思羽不喜欢吃饭,也不懂与人交流。在老师们科学系统而有效的干预下,她开始有表达自己需求的动机了,还逐步发展到会用简单的词语,现在甚至会用较为完整的句子表达。父亲欣慰地发现,女儿愿意主动交流了,话也多了,他笑称思羽已经成了一个“社牛”。如今,思羽不仅会说悄悄话、讲述小故事,还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滑梯、走独木桥。2024年9月,她顺利进入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与其他孩子的相处融洽自然。目睹女儿的巨大改变,思羽的父亲哽咽地说,是心欣幼儿园让孩子获得了“新生”。
思羽的故事,是心欣幼儿园用心用情守护那些“迟开的花朵”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专业的支持和匠心的培育下,按照自己的节奏,勇敢地探索世界,绽放独特的光彩。
体系创新:
医教结合与跨专业协作的“厦门样本”
思羽和许多孩子的转变,离不开一套成熟、科学的赋能支持体系。厦门市心欣幼儿园作为全国首家医教结合的公办特殊幼儿园,自2011年建园以来,在厦门市残联的支持与推动下,积极践行并不断完善其独特的跨专业师资团队协作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多元专业力量,以团队之力破解特需儿童复杂的发展难题。园内的专业康复教育人员队伍中,不仅包括特教教师和幼教教师,还涵盖了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等多类专业人才。这种人员配置结构,确保了能够从医疗、教育、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发展赋能支持。
多年来,这支专业的康教团队凭借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团队中先后有人员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省市级优秀教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指导幼儿获得省市级奖项近四百人次。团队还注重经验的理论提升与成果转化,自主编写并出版了《言语康复》《沟通与交往》等学前康复实验教材,建立了覆盖全国28个省(区、市)300余所学校和机构的课程辐射网络,将“厦门经验”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地上。
专业深耕:
在共学共研与开放合作中持续精进
卓越体系的运转,离不开一支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康复教育队伍。心欣团队倡导“共学共研、互启互鉴”的发展理念,将专业成长视为日常工作的核心。
幼儿园每周都会举行“康复教育人员教学研讨会议”,不同专业的老师们坐在一起,联合解析康复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堵点与难点,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择善而从,不断完善康复教育方案。这种常态化的教研机制,确保了专业协作不是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深度的理念融合与行动协同。
与此同时,在厦门市搭建的开放平台上,心欣幼儿园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边界。园所与澳门、西安等地的特教学校建立了跨区域协作机制,通过定期的研讨交流,深化康教经验分享与前沿探索。与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共建合作基地,既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实践指导,也为团队康复教师向高校学者学习前沿理论创造了条件,形成了良性的“教学相长”闭环。此外,幼儿园还成功入选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院校、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携手,共同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儿童语言沟通能力评估与干预新模式、新方法。
这种“学无常师”的开放性,使得心欣的教师们能够不断突破自身专业的边界,实现可持续成长。教师陈瑞林的成长路径,便体现了心欣教师对专业极致的追求。在2025年8月国家级活动的工作坊上,她分享了题为《沟通为本位的AAC介入三部曲模式》的研究案例,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经验。回顾来时路,她也曾面对脑瘫幼儿时感到迷茫。为此,她白天在康复教室仔细观察,夜晚潜心钻研专业书籍,同步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一年后,当她看到孩子们从扶站摇晃到独立迈出第一步时,所有的付出都化为了欣慰。后来,她将聚焦点转向听障幼儿康复,从零开始学习纯音测听等专业知识,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听觉口语法的专业人士。她通过在一日生活的真实场景中培养孩子的听觉与语言能力,让孩子们从喊名字无反应到能主动说出“老师好”。看到他们戴着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自信地融入集体,陈瑞林深知:“在康复教育细分的领域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对专业最好的诠释。”
十年深耕,铸就样本。自建园以来,厦门市心欣幼儿园以专业师资为引擎,驱动康复教育高质量发展,毕业的特殊幼儿中有近半成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幼儿园先后获评市直机关“先进党组织”、厦门市“文明校园”、省市“先进集体”等荣誉,成为全国特殊教育领域一张亮丽的“厦门名片”。
亿腾证券-配资网网站-第一配资网-配资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