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济宁市苇航学校
为迷途的青春,点亮一座灯塔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当普通教育“鞭长”莫及,当家庭管教已然失效,谁能为“迷途”青少年点亮最后一盏灯?专门教育学校,正是这样一道坚实的“兜底”防线,守护着孩子的未来,也守护着社会的和谐。
创办于2024年11月的济宁市苇航学校,是根据国家和省市关于专门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建设的山东省首批专门教育学校,是在“济宁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由济宁市教育局管理的市直属公办学校。学校以“改变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为办学目标,为我市已满12周岁未满18周岁,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提供适合的“兜底”教育,让他们实现有效矫治和转化。近日,记者走进济宁市苇航学校采访,了解到该校通过精准化干预策略,正将“问题”转化为潜力,帮助青少年重塑健康行为模式。
从认知到行为
一场由内而外的青春重塑
“一、二、三、四!”刚走进济宁市苇航学校,操场上传来的铿锵口号声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10余名学生身着统一服装,从最基础的军姿、转体,到整齐划一的齐步、跑步,每一个动作都在教官的口令与示范下被反复打磨。
这朝气蓬勃的景象,是学校创新推出的“12337”育人模式的一个生动缩影。该模式以一核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与成长,弘扬“一苇可航”的精神内核。以双轨为路径:创新实施“军事训练”与“文化课程”并行互促。军事训练磨砺意志、强化纪律、塑造风貌;文化课程则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科学设置,重在弥补知识短板、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三观”。二者深度融合,实现“外塑于形,内化于心”的育人效果。
在机制上,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包保小组,为每位学生配备专属教育团队,全过程全方位负责。该团队整合了教学、管理与训练三大职能,在专业力量支持下,共同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法治教育、行为矫正和意志培养。通过协同工作机制,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滴灌与全程守护。同时,教育周期被科学划分为三阶递进:基础筑基期重在“收心塑形”;赋能转化期侧重“固本培元”,深化学习与技能;巩固衔接期则着眼于“适应衔接”,为学生回归社会做好准备。
“这不是高墙内的惩戒,而是一场充满科学与爱的‘心灵重塑’。”据济宁市苇航学校校长张成文介绍,学校推出七方面课程,包含行为规范教育、传统文化、学科文化、劳动教育、艺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行为规范课程培养自律意识,传统文化课程涵养家国情怀,学科文化课程夯实知识根基,劳动教育课程锤炼实践能力,艺体教育课程陶冶审美情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塑造健全人格,职业教育课程铺就未来之路。这些课程相互交融,形成‘五育并举’的育人矩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实现从‘被动约束’到‘主动成长’的根本转变。”张成文说。
从对抗到信任
用耐心赢得“破冰”胜利
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优秀,更在于“挽救”可能。在教育的谱系中,专门教育学校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修复师”角色,他们用超乎常人的耐心与专业,将偏离的人生轨道一点点矫正。学生小杰曾是众人眼中的“刺头”:父母的溺爱和疏于管教,让他在青春期的道路上愈发失控和叛逆,逃学、盗窃成了他对抗世界的方式。初到学校时,他裹着尖刺抗拒一切,想方设法离开学校。看着逃跑无望,他屡次上演“自杀”的戏码,喝洗面奶、咬舌头、撞墙……咬舌头那一次,甚至把旁边看护的辅警咬伤。
可老师们没有退缩。他们陪小杰在操场上谈心,听他说没人懂的孤独;教他写日记,让他记录下真实的内心;一次次拨打电话,跟他的父母聊“孩子也需要理解和沟通”。终于,在入校近三个月后,小杰的精神面貌和“三观”有了极大的改变,曾经的桀骜逐渐消散。现在,小杰担任着班级的负责人,主动帮助老师做新入校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
从对抗到信任,是学校老师们用耐心赢得的胜利。这份耐心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目前学校场地有限,教室不仅是学生们上文化课的地方,还是心理辅导室;学校的小菜园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翻地、种菜、施肥、采摘,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烹饪教室里,老师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做好一道菜,饭菜香里飘着成长的滋味。
专门教育教师既是严师,更需扮演“心灵修复师”角色。记者了解到,济宁市苇航学校现有师、警、教官队伍32名。为了让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学校计划通过“双师型”培养计划(教育学+心理咨询资质)、建立教师心理支持中心等举措,打造一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是授课的师者,更是陪孩子走出迷途的“兄姐”与“父母”。
从管不住到有奔头
一个个家庭迎来新生
“以前在家里,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听,也不去学校上课,根本管不住。”小豪的妈妈回忆说,那时的家庭氛围很差,他们很后悔没有教育好孩子,但已经无能为力了。转机发生在孩子进入苇航学校之后,随着“三位一体”包保小组的深度介入,家长也成为教育共同体中的关键一环。通过定期的家校沟通、亲子共餐与亲情辅导,爱的通道被重新打通。父母们开始学会用理解代替责骂,用边界代替溺爱。与此同时,孩子们在“双轨融合”的育人模式下,逐渐褪去戾气,眼中重新有了光——有的在军事训练中找到久违的成就感,有的在文化课上发现学习的乐趣,第一次真切地看到未来的“奔头”。
曾经,小豪拒绝上学,满口说着对抗世界的脏话;后来,他在《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的作文末尾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不仅仅是一篇作文,更像是一份与过去告别的“宣言书”,记录着他在这所专门教育学校里完成的一场无声却剧烈的内心革命。也如学生小照在写给教育班主任张岩的信中所说:“我知道因缺乏品德教育和文化修养,导致我犯了很多错误。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谢谢您像太阳一样带来光明,把我从黑暗中引领出来,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这种从“管不住”到“有奔头”的转变,最终给一个个家庭带来温暖的重生。一位学生的母亲含着泪说:“原来孩子在家里不愿意和我们说话,现在会主动聊起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会心平气和地和我们聊他将来的打算。对我们来说,这不仅是孩子的改变,更是我们整个家庭的‘新生’。”
从去年12月开始招生以来,济宁市苇航学校共接纳学生53人,目前在校生20名。前期的33名学生均已通过市专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估,顺利结业离校,初步验证了育人模式的有效性。“专门教育不应是社会的‘隐秘角落’,而应成为照亮迷途少年的灯塔。”济宁市苇航学校党支部书记朱思力说,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更是永不放弃的坚守,每份努力终将点亮星辰大海。这,正是专门教育存在的终极意义。
(文中学生名均为化名)
亿腾证券-配资网网站-第一配资网-配资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