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日利亚市役所,木更津市政府的牌子被人P上了这几个字,在网上疯传。起初,这只是个笑话,有点恶毒的笑话。但很快,就没人笑得出来了。
2025年9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紧急叫停了一个启动才一个月的项目,一个听上去无比温和的交流计划——非洲家园。计划本身很简单,找四个日本城市,比如爱媛县的今治市,跟尼日利亚、加纳这些非洲国家搞搞职业培训,互动一下文化。结果,一场由翻译错误点燃的野火,最终烧成了一场社会恐慌。风暴的中心,今治市的行政系统近乎瘫痪,一天之内涌入上千条抗议信息和数百通电话,接线员听到的只有怒吼。
怒火从何而来?海外媒体的一篇报道,经过二手、三手传播,到了日本国内,意思全变了。文章里的一些词,被解读成政府要献上土地,要给非洲人特殊签证,把日本变成移民基地。这听着就够刺激了,更何况当时的日本社会,就像一堆淋满了汽油的干柴。
那一年,新冒头的右翼政党,打着日本人优先的旗号,在参议院选举中势头很猛。他们的党首,被人叫做日本版特朗普,最擅长的就是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到移民头上。恰好,当时物价涨得厉害,日元又跌跌不休,普通人的日子过得憋屈。这种憋屈,总得有个出口。于是,非洲家园这个倒霉的项目,完美地成了那个出气筒。右翼政客们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将它描绘成了移民入侵的序幕,把民众对经济的焦虑,成功转化成了对外来者的敌意。
街头上甚至出现了保卫日本人和解散JICA的标语。这种景象,早已不是对一个小小交流项目的讨论,而是对整个国家身份认同的激烈反弹。长久以来,一些媒体对外国人犯罪新闻的过度渲染,社交网络上外国人占尽社保便宜的谣言,早已在人们心里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经济下行一来,种子立刻发芽。
可偏偏,这种强烈的排外情绪,撞上了一个冰冷到无法回避的现实:日本没人了。截至2023年10月,国民人口一年里少了83.7万,这是1950年有记录以来最夸张的数字。75岁以上的老人,第一次超过了2000万。而总和生育率只有1.20,距离维持人口数量所需的2.1,差得不是一点半点。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又破了新低。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3K产业,早就招不到日本人了。拆房子的体力活,基本都得靠外籍劳工。现在,在日本的外籍劳工已经超过230万人,是2008年的4.7倍。即便如此,他们也只占总劳动力的3%,巨大的劳动力缺口依然存在。一位在日华人说得很实在:劳动力不够需要引进外国人,政策又越收越紧,真的很难。
政府其实比谁都清楚这个矛盾。2025年7月,他们刚成立了一个叫与外国人有秩序共生社会推进室的部门,想摆出一个开放的姿态。可没过多久,又开始收紧政策,把经营管理签证的门槛从500万日元一口气提高到3000万,甚至开始讨论要不要给在日外国人数量设个上限。这种左右摇摆,让非洲家园这种本意善良的计划变得无比脆弱,最终成了政治操弄的牺牲品。
在整个风波中,政府的应对可以说是一场灾难。非洲媒体出现误报后,外务省虽然联系了当地大使馆要求更正,但直到项目撤回,对方都没搭理。面对国内的汹涌舆情,官方的澄清总是比谣言慢半拍。外务大臣一句别传播谣言的强硬回应,非但没能平息事态,反而像是在火上浇油。
其实,只要稍微看一下厚生劳动省的数据就会明白,外国户主领取生活保障的比例只有2.9%,和外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差不多,根本不存在占便宜一说。而且外国劳动力干的大多是日本人不干的活,形成了互补,也没有拉低谁的工资。可惜,这些事实在失控的情绪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非洲家园计划的夭折,就像一声刺耳的警报。它告诉我们,在一个信息真假难辨、民粹主义抬头的时代,一个词的误读,真的可以掀起一场社会风暴。对日本来说,风波平息了,但真正的困境才刚刚开始。人口萎缩是躲不掉的硬约束,而深入骨髓的单一民族心态,则是最难解的软枷锁。日本未来的路,不只看经济怎么走,更要看它能否敲碎认知里那堵看不见的墙,真正学会如何与一个多元的世界共存。否则,下一次,可能还会因为某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再次点燃同样的火。
亿腾证券-配资网网站-第一配资网-配资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