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诊室里,常听到家长叹气:“唉,现在的孩子啊,一有空就盯着手机,喊都喊不动。”有些家长干脆一刀切,不给手机,觉得这样就能“断根”。但真的是这样吗?不给手机,孩子就不会沉迷了吗?或者说:什么时候给,才更合适?
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确实复杂。手机对孩子来说,就像糖,对味又上瘾,但吃多了不消化,控制不好就伤身体。可一味禁止,就像不给孩子吃糖,反倒容易让他们偷偷摸摸,吃得更多、藏得更深。
不少教育专家提出一个观点:手机不是不能给,而是要在“合适”的年龄给。那这个“合适”的年龄,到底是多少?不给,孩子可能会落后;给早了,又怕他们陷进去了出不来。你看,这问题绕来绕去,还是得从根上说起。
门诊上遇到一个13岁的男孩,家长说孩子最近上课总是魂不守舍,成绩直线下滑,还整天情绪暴躁。
问了半天,才知道这孩子在用别人的旧手机偷偷玩游戏,晚上躲在被窝里打到凌晨。父母一直以为他没手机,安全得很,结果反而出了问题。
展开剩余83%这其实不是个别现象。不少研究发现,如果孩子在12岁前就开始接触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他们更容易在青春期阶段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缩、情绪波动大等问题。
原因就在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尤其是前额叶皮质——也就是负责自控力的那一部分——还没完全成熟。就像你让一个三岁孩子自己守着一大袋糖,他控制得住吗?
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是靠“管”来的,是靠“练”和“长”出来的。前额叶的成熟,大致要到15岁左右才逐渐定型。
而12岁到15岁,是个“临界窗口期”,这时候如果孩子在有家长陪伴和引导的情况下开始接触手机,他们更容易建立起“边界感”,知道什么时候该放下手机,什么时候该专心学习。
所以,很多教育家建议:12岁左右开始逐步接触手机,是比较合理的节点。不是说一到12岁就可以放飞自我,而是这个阶段可以开始引导孩子学会“掌控”手机,而不是被手机掌控。
就像教孩子过马路,不能等他们18岁了再告诉汽车有风险。
如果一直不给手机,到15岁再突然放手,反倒容易因为缺乏“练习”而一头扎进去。这个阶段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旺盛、自我意识增强的时候,突然有了自由,很容易“迷失方向”。
而在12岁左右,虽然自控力还在发展中,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只要家长做好引导,比如设置使用时间、明确用途(查资料、上网课)、定期检查使用情况,就能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字素养”。
这就像打疫苗。早接触、适当暴露、逐步建立“免疫力”,比一刀切来得更科学。
从医学角度说,沉迷手机和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系统有关。手机每一次弹出的消息、每一局游戏的胜利,都会让大脑释放多巴胺,这种“爽感”就像吃甜食、喝饮料,容易让人上瘾。而孩子的大脑还在塑形期,更容易被这种即时奖励机制“绑架”。
想想咱们大人刷短视频都能刷两个小时,何况是孩子?
但如果在12岁左右开始引导,孩子对“成瘾刺激”的反应还没那么强烈,自控力在逐步建立,家长的干预也更容易被接受。这时候建立起“健康使用手机的习惯”,就像给大脑打了个预防针,往后遇到诱惑,也更容易说“不”。
当然,也有家长担心,“12岁就给手机,信息太复杂了,会不会提前接触不该接触的内容?”这个担心很现实。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内容,而是缺乏引导。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先找到了不该看的,而是手机主动推给他们的。
所以,比起不给手机,更重要的是给“带说明书”的手机——有规则、有筛选、有陪伴。比如安装必要的家长控制软件、设置浏览权限、和孩子一起使用手机功能,这些都比单纯的禁止来得有效。手机不是洪水猛兽,但放养式使用,确实比洪水猛兽还可怕。
12岁左右,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双重转型的阶段。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如果这时候能通过手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方式,比如一起看新闻、讨论网络热点,反而能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
有些家长会说,自己小时候没手机也活得好好的,这话没错。但别忘了,现在的社会早就变了。学习资料、社交活动、课外拓展,大部分都搬到线上了。不让孩子用手机,就像不给他配眼镜,还要他考第一,怎么可能?
更现实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手机,他很容易被同龄人排除在外。社交隔离感会加重孩子的自卑、焦虑,反而增加心理问题的风险。所以,不给手机,不一定是保护,可能是错伤。
当然,给手机,不代表给“无限自由”。这个年纪的孩子,更需要“有限的空间,自由地成长”。你可以设定每天的使用时长,比如30分钟到1小时,明确用途,比如查资料、学习软件、联系同学。关键是要跟孩子说清楚: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更不是逃避现实的出口。
就像厨房的刀子,你不给,孩子做饭的时候只能干瞪眼;你给了,但不教怎么用,反而可能伤到自己。
很多家长一听到“手机”,就自动等于“游戏”“短视频”,其实这也是一种偏见。手机也可以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是他们了解社会、学习技能、表达自我的平台。关键在于你让他怎么用,而不是用不用。
回到那个13岁的男孩,后来在家长的配合下,设定了手机使用时间,删掉了所有游戏,只保留了学习类软件和通讯功能。前两周还闹情绪,第三周开始主动控制使用时间,一个月后,成绩也慢慢回升了。没收手机,不如教他怎么用手机更靠谱。
所以说,孩子不是不能给手机,而是要选对时机、教对方法。12岁左右,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点。这个年龄段,大脑发育正好进入“塑形期”,既能接受规则,又有能力理解背后的原因。
与其一味控制,不如参与其中。与其担心沉迷,不如提前预防。手机不是敌人,是工具;不是问题,是机会。只要引导得当,手机也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发布于:甘肃省亿腾证券-配资网网站-第一配资网-配资股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